2020清水大山

我曾經在課堂上提問: 如果小朋友他們自己不在乎體能狀況,就帶他們去爬山,那他們都不為爬山去準備些什麼,他們在深山裏面,感受到的是筋疲力盡,那還有什麼?如果事前沒有付出,怎麼會有收穫呢?

我只有得到一個很玄的答覆: 爬山不是為了爬山。

那是為了什麼而去? 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影子,說了一段很長故事 

上山前,我們安排了一個體能測驗,大家要一起跑完30分鐘或4公里的測驗,說真的,我身體有傷,也不太喜歡在近中午時刻跑步,因為要身體力行,我也下去跑了,結果孩子跑沒多久都在散步,八個學生認真跑的只有一兩個,這時候什麼領導與心戰喊話都沒有用,或許這不是他們有興趣的運動,孩子啊,我認真的想跟你們說: 沒有體能怎麼上山啊…..

 到了登山口的那天,這群學生第一次背上人生中的大背包,心理和體能的壓力隨著坡度緩緩上升,走沒多久,隊伍有人喊聲休息一下,休息時間都交給小孩自己去負責,我一路默默陪著這群當初很臭屁的屁孩走走停停,不,我是走走躺躺,因為速度真的很慢,當初,出發的時候,就在想為什麼我要陪這群臭屁的小屁孩,心中實在忐忑不安,因為擔心他們能否安全下山。

 天還沒暗,幾位小朋友已經走到失魂了,走到連罵髒話的力氣都已經耗盡了,走到已經懷疑人生了,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被帶上山,他們心中的慌亂與疲憊早已把信心拋到遠方,陽光就在他們背後,他們面對那很深邃的黑影,那天影子說了一段很長的故事,低頭看著時間,低頭繼續前進,淡淡長出透明的力量,影子依然是影子。 

山,就像家一樣 

第一天晚上我們沒有走到預定營地紮營,我們走到哪,睡到哪,睡在林道上。小朋友也沒有什麼不安全感,大自然就像他們的家一樣,盡可能擺出最舒服的姿勢,好好躺個東倒西歪。

 爾後幾天,我們陪著他們的速度前進,旅途中遇到來勢洶洶的蜂群,突如其來的午後雷陣雨,越過各種困難地形,有些小朋友會赤裸裸的展現各種不滿,也有人會盡量壓抑自己的憤怒,保持自己的平靜,有人即便在自己體能疲憊的時候,也上前給其他隊員加油打氣,這樣的學習品質從某個層面來說,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在當下他們或許憤怒、恐懼、絕望、疲憊,但神奇的是他們走過那個谷底後,又可以一起玩樂,一層一層地向外堆疊,滿足其他隊員的需求,一鑿一鑿地向內挖掘,找到自己重視的價值,反而讓生命走出一條路,山就像家一樣,幫助他們找到他們的定位。

 每天看著他們用碩果僅存的意志力一步一趨的緩慢行進,如果從頭到尾我站在指導者、老手的位置來給他們「建議」,也實在沒有意思,我也可以背起他們的裝備,讓他們行雲流水走到紮營點,但助人可不是這麼單純的思維,他們透過正在為自己和團隊的奮鬥,所產生的自信與力量,可能會成為他們這輩子重要的資產。

力量,是屬於生命的,嘗試透過各種挑戰與困境一步步累積起來,這時候幫他分攤,絕對長不出力量。因為我們都知道,在許多時候,受苦艱辛的過程其實是長出力量的重要途徑。

成果發 

有一位學生還沒踏上登山口,就非常的後悔跟我說他不想走了,我就跟他說: 如果要撤退,那就現在離開。他說,他不要,他要繼續走下去。這趟旅程對他來說有很多挑戰,常常看到隊員正在整理公用裝備,可是他卻縮在旁邊等別人做好。

我上前問: 為什麼不一起幫忙?              他: 做這些都沒有意義。

我問他: 那你覺得什麼才是有意義        他: 人都會死,一切都沒有意義

他常常在自我探索,為什麼他要跟這趟行程

出外意料的,在最後的成果發表時,他說: 他這輩子已經覺得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意義了,但這次走完,那種痛苦的過程,讓他感受到生命力。

有時候我們總會在某個時間迷惘,見山不是山,無論是找不到目標、是達不到期待、是不被自己重視的人喜愛,還是一直處在低迷的黑暗地帶,搞不好迷惘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讓我們從深水中浮出水面,深深吸一口氣地問自己想要什麼,重新再把人生定位一次。

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出來的。如果我們懂得在生命裡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值得紀念的里程碑,里程碑裡不只是有課業成績、工作升遷或五子登科,也有很多是不曾想過的支線任務,會遇到必須要撐起和面對的挑戰,把主要里程碑和支線任務串起來的人生,就像蝴蝶飛舞一樣,不會是一條直線就抵達,而是千轉百折,飛向自己更想要的人生。

重要的是,不要忘記繼續探索、建構自己想要的人生。讓困難維持它原來的大小,不是忽略,不是放大,但依然看見要去的地方,持續往前行動。換個角度想,閱歷與層次會越來越厚,就會知道什麼才是想要珍惜的價值,也許如此,矇著眼往前努力,當有天回頭一看,笑看人生,人生如戲。 

把愛轉回來

參加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幾乎每個月都要跑一次,有時候要跑兩次戶外,這算是工作後第一次花這麼大量時間在參加社團活動,然而,我們實習輔導員和學生接觸並不多,個人大概只有接觸過三次,如果影響一個人是需要長期的陪伴,對於這樣短時間的接觸,我能帶給他們什麼不一樣的視野,有時在想這樣的投資值得嗎?

下山後,學校老師帶著他們做收整,談談自己在登山過程的心情,在成果發表,學生上台說說自己在這過程學到些什麼,大部分都提到登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動,讓他們上台「聽見自己的聲音」,過程中有大雨、蜂群、簡單的伙食、搭帳、隊友的胡鬧、自己的體能、撤退的心情、無止盡的陡下和離別的心情,學生自己也默默從中找到一種信念,但學生們在回饋的時候,他們的信念有時候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我們這群輔導員的鼓勵與認同,就算明明自己覺得不夠,但別人說你可以,有時候就會願意多待下來多努力一下。而很多時候所謂破土而出一鳴驚人,缺的也就是這樣持續而終於被看到的機緣。一旦突破了那個瓶頸,後面就突然順利了。反而日後回顧,會覺得一切是這麼的理所當然。

所以請給周圍的人多一些鼓勵。或許我們都能在身邊多看到一兩個奇蹟。

關於學生們的回饋讓我有很強烈的感動與震撼,就像談戀愛、陪伴父母、養育子女或者和帶領團隊往共同目標成長是一樣的,我一直有個信念,喜歡一個人、喜歡一種運動、喜歡讓無限的想像創造出實際的效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能看到對方喜悅、能看到自己能有成長、能讓這世界多些光芒,理解自己的一切努力其實與他人產生了巨大且深厚的牽絆。這是讓人開心與感動的。

最終,我們誰也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其實都跟世界有所聯結。

寫到這兒,我在看著學校送我的照片集,裡面有提到我是個好奇寶寶,我感受到他們很包容我的提問,也願意給我解答,我想到台上那幾位同學,說著他們這一路的成長與蛻變,或許我們都該做一件事情,好好想想這一路以來,誰幫過了自己。對他寫封信吧。告訴他「因為你,我現在變得不一樣了」。除了能把這份愛、這份信念、這份人際聯結繼續傳遞出去給下一個需要被幫助的人以外,我們其實也可以回頭讓他知道:你當時的隻字片語,對我的人生成就了多麼偉大的結果!

 讓愛傳出去,也該讓愛轉回去。


撰文者: 謝宥晟 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