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山』用台語beh按怎表達?『亞成鳥』用台語beh按怎講?」

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現任秘書長陳貞秀,對60位聽眾拋出有趣的提問。週五晚間在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這場全台語演講,沒有探勘技巧教學,也沒有秘境路線揭奇,貞秀用溫柔的語調,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一條另類的登山者社會參與之路,以及山這所學校教她最寶貴的事情:「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貞秀大學時代參與登山社,從此與山結下不解之緣。婚前與先生阿展的一趟50天中央山脈大縱走,漫長艱困的旅途中,遇到各種挫折。「每天都在吵架呀!」從要不要陪對方上廁所、要不要走崩壁路線、如何分配有限糧食,都是爭執主題。這個過程,也讓兩人重新思索登山對人的意義。

「人最關注的,往往還是自己內在的慾望,就算山上美景當前,爬山的人心中其實充滿內心戲與掙扎。」在自然嚴酷的考驗下,內在的脆弱無所遁藏,也無法逃避彼此關係中的破綻。

下了山,貞秀與阿展念念不忘於野地對人的轉化力量,號召一群愛山夥伴成立非營利的「台灣生態登山學校」,以「山是一所學校」為核心理念,嘗試探索具本土特色的登山教育。2010年啟動「亞成鳥計畫」(台語是號作「菜鳥仔計畫」嗎?XD),與學校、社福單位或安置機構合作,陪伴高關懷、低資源的青少年上山。

「這些青少年如同亞成鳥,在成長的起飛階段,可能因為家庭功能失靈、或身邊沒有安全網接住,一不小心就跌跤,但只要有人適時拉他們一把,就有機會可以飛得又高、又好。」

志工與社工們帶領亞成鳥走入的山林,是充滿魔幻魅力的「中級山」。有別於路徑清爽、林相單純的高山、與平易近人的郊山步道和小百岳,海拔1000-3000的台灣山區,被一個朦朧的名稱「中級山」囊括,其特色是路徑不明、生態豐富、林木蔥鬱以致不見天日、野性而凌亂,最適合練習方向定位與拓展感官經驗。

雖然濕熱泥濘、蚊蟲兇猛,行走間有時還得揮刀闢路,走起來常常很「ak-tsa̍k」,但就是這般獨特魅力,讓登山者對中級山又愛又恨。而在走向未知之徑的同時,人也悄悄走向彼此的內心深處。

「亞成鳥計畫」至今十年不輟,有人問,每年帶孩子上山幾天,能對他們帶來什麼影響?貞秀自詡為「種樹的山人」,如同撒種,無法知道每一顆種子最後是否順利發芽,帶孩子上山,也難以精確量化個別影響力,但十年來她見證許多孩子在經歷野地洗禮後,醞釀出自身獨特的力量:有第一屆的亞成鳥如今成為社工、投身助人事業,也有原本在山上要大人喊口令才敢跨步的孩子,繼續參與今年寒假的「青鳥共學計畫」,而亞成鳥們在山行中展現互助合作的美好本質、克服無數挑戰的珍貴時刻,就像寶石一樣,留在貞秀心中閃閃發光。

現在的貞秀,除了是登山者、野地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兩個青少女的母親、農人、素食者、全台語家庭與在宅生產實踐者。多重身份,無一不是對環境友善、跟土地親近、對生命慈悲。走一條罕有人走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不僅是貞秀鍾愛的詩,也是她從山學習到,照顧自己最好的方式。

文 / 舜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