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緩慢登山的提案                                                                                                                                        

南湖登山小學                                                                                                         

要看清楚特有種珍稀植物「南湖柳葉菜」,你不只得蹲下來,觀察它粉紫色的花瓣、如小蓮花般的肉質葉,還要俯身貼地,讓自己變成高海拔岩屑地的一部份。以它的視角觀看南湖圈谷的盛大,以它的尺度感受疾風的凌厲。恍惚中你突然發現,跟世界的關係,也回到兩萬年前的冰河期。

原文出處/ 戶外探索;文、圖/ 王舜薇 
  南湖大山冰河圈谷的廣袤與深邃,在台灣山岳中獨樹一幟。 

從參與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的「南湖登山小學」,我在山裡的姿態開始有了變化,不只是背著重裝上坡、下坡、攀爬,還有蹲踞、匍匐、仰躺。有時候,放下背包,把眼睛閉上,嗅聞與聆聽,或者脫掉鞋子,赤足走上松針道。


翻轉了視線,鬆脫出直立人的身體慣性,我發現跟山的關係改變了,乃至於自己的內在空間也改變了。







僅生長於高海拔岩屑地的南湖柳葉菜,是珍貴的冰河孑遺植物,攝於夏季的南湖圈谷。 

學習入山 輕量化文明需求

一度,我曾疑惑,作為一個在都市生活的人,與山的關係,除了滿足登頂慾望、挑戰體能之外,還有什麼呢?「上山,不為攻頂,也不為證明自己,這是一次重新定義山行者的嘗試, 一個關於野地,關於自然的課程,也是一趟關於探索,關於覺察的歷程。」南湖登山小學的宗旨這樣寫著。這個「放慢速度」的提案,深深吸引了我。

正式登上南湖大山之前,是一連串系統化的課程。登山不就是走路跟練體能,為什麼要上課?這個輕率的念頭,很快就被接下來的挑戰擊碎。

記得第1次的登山基礎課,在海拔不到1,000的冷門低山進行,被限制不得使用瓦斯爐頭和帳篷,我們得學習揀柴生火、搭簡易天幕帳、讀地圖判位。不料,在初春的連續綿雨和低溫中,要找到乾燥的柴薪非常困難,雨中發抖奮鬥一小時,才生起穩定的火煮熱食。至於初試啼聲的天幕帳,大大考驗青澀的結構建造能力,可想而知不甚穩固,以至於輾轉難眠。

那次課程後,只覺身心俱疲,但奇妙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得意與放鬆油然而生。原來,這樣在山上也可以活,放棄多少文明的事物,就可以得到多少自由!

我才發現,學習登山,其實是學習辨認「想要」與「需要」,並選擇對自然干擾最低的方式上山。對生態友善的登山方式有「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原則作為綱領,看似禁令式的規範,事實上卻是練習與自然合作、降低對文明製品的依賴。

例如如廁的衛生紙,可用乾燥松蘿或葉片取代,並挖貓洞妥善處理排遺和一切痕跡;煮食後的廚餘菜渣可以煮湯喝掉;輕量化的背包會降低對步道路徑的衝擊,也降低登山風險;Know before you go, 上山前檢視每一樣欲帶上山的物品,瞭解其用途、製程和分解年限,嘗試一物多用,創意實踐「Reduce、Reuse、Recycle」。

專注觀察 與世界產生新連結

「想要」輕量化了,給自然和其他生命的空間就多了。在陽明山區的磺嘴山,我們1小時僅前進100公尺,貼地尋找動物排遺、足跡和爪痕,驚訝地發現這個距台北市區頗近的山區也有水鹿、山羌和山豬活動,處處是謎題與線索;捧著鳥蟲植物圖鑑辨認路上物種,好像捧著字典牙牙學外語,一切都太新,只能用手去指。

手機收不到訊號的山上,人被允許大量專注,得以培養細緻的觀察力。有一天,我盯著家旁淺山壁邊坡上一排「雜草」,突然他們都有了名字:密毛小毛蕨、鱗蓋鳳尾蕨、生芽鐵角蕨、廣葉鋸齒雙蓋蕨‧‧‧從此之後,你跟世界產生了新連結。

然而,僅僅知道名字,不代表真正認識這項物種,就像只去過一次南湖大山,不等同於走進這座山的核心。

為什麼是南湖大山?冰河圈谷地形,並非南湖獨有,在玉山、雪山也可以看得到,但南湖圈谷的深邃與廣袤,以及其孕育出的特有種生物與冰河孑遺物種,似乎有無可比擬的魅力。

入山,喚起遠古記憶中對於土地的依戀,圖為綻放橘銹色葉片的特有種南湖杜鵑。
專注地觀察,是與自然建立親密連結的第一步。攝於南湖大山步道。
在山林裡共學,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
高海拔植物需承受低溫、強風等艱困的生長環境。圖為南湖東峰的玉山薄雪草。
年年回返同一座山,就是回自然的家尋根,圖為南湖大山主東鞍部一帶的寒漠地形。

一再復返 在山裡找家

第一次去南湖大山,除了沈浸在親睹各類高山物種的興奮,對時間的感受更如黏稠的松樹脂般大幅延展。在聽了五天山羌叫、在南湖溪邊發現山椒魚、目睹橫死的金翼白眉後,下山前蹲坐在松風嶺,寫一封給山的信:

祢接納呼吸

也接納腳步

                                        祢旁觀纏綿

                                        更默許殺戮

祢縱容風雨喧嘩

也看守雲的善變

                                        祢以巨大表達自己

                                        卻將無數微小的精彩

                                        妥善收納進百萬年的皺摺裡

也許只有曾入山多天的人,能夠體會那種突如其來的神秘感懷吧!與山的交會悸動了內在,雖然山不是我出生成長之地,但入山喚起遠古記憶中對於土地的依戀,吸引往後一次次復返。

當夏天的海螺菊,換上秋天的矮菊,我看到季節遞嬗和生命交替的必然。每回過完步步為營的五岩峰,站在南湖北峰俯瞰圈谷,南湖山莊那小小的紅色屋頂,敲醒思鄉之鐘,在心中默念:「我回來了。」

鹿野忠雄說得精確:「凡人變異,唯山永恆」。山的永恆平撫了人的短暫與倉皇,每一年回返同一座山,就是回自然的家尋根,尋求平靜力量。這樣的登山方式,刷新了我對這座島嶼的認識,重新校準了過度急促的時間感,心懷遙遠亙古,面對當下。


更多南湖登山小學計畫內容 : https://bit.ly/3bjOF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