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孩子的教室!「亞成鳥計畫」讓孩子經歷獨行,回到自己的內在

夜晚七點,在宜蘭的稻田中央,有一群參與台灣登山生態學校的輔導員與孩子們正點著燭光、大快朵頤吃著一盤盤蔬食料理。在整理檢視明天要登山的行囊配備、裝滿水袋後,用餐、梳洗,等待明天展開一場野地教育的序曲。輔導員說,有些梯次的孩子非常喧鬧、有些梯的孩子異常安靜,但在明天過後,每一位孩子的眼中與心中,都各自閃耀出耀眼的光芒。 

「亞成鳥計畫」是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很重要的發展內容。最初是由貞秀和先生阿展以及一群熱血的夥伴一起創建。兩人於2002年一起經歷50天中央山脈的登山歷程,回憶當時不只看到美麗的風景、登頂的興奮,更多感動,是「山」成為了他們的老師,有時在靜默中,體悟到如何與山林共處,一片葉子、一段路以及所有的野外生物,都蘊藏著許多生命力。那複雜的情感悸動在心中埋下種子,渴望將這份關愛人群與山林的心境分享出去。

於是,登山學校展開課程企劃,一方面他們與台東部落的原住民合作,發展「內本鹿以部落為師」的登山課程---以部落文化及環境為老師,企劃深入部落、學習原住民智慧的入山課程,當越來越多人對此課程有興趣時,他們就鬆手讓更多當地有志青年接手經營。另一方面、也是登山學校的重點計畫,就是於2010年推動青少年登山野地教育,企劃一系列的「亞成鳥計畫」課程。


曾有安置機構感念的說,許多孩子一輩子都沒辦法被陪伴過,從沒感受到家人的關愛,但透過野地教育的陪伴卻可以完整過往的匱乏。                                                                            圖片提供/台灣登山生態學校
貞秀說,孩子參加活動是向外,很少有機會回到自己內心去沈澱,這四天的設計,可以有機會回到內在。                                                                                                                           圖片提供/台灣登山生態學校

「亞成鳥計畫」:針對需要關懷的青少年規劃登山課程     

一開始運作時,他們並非針對孩子,而是在帶領許多不同年紀的參與者爬山之後,他們看見了在那當中,最需要協助的那個族群—那群尚未達到成鳥羽色的「亞成鳥」--青少年。這群孩子可能是散落各地需要更多幫助的孩子,像是犯罪、家庭失能、觸法等無法待在原生家庭的對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狀態,便是傳統學校體制內的課程,已經無法滿足他們。

於是,他們想找到更多這樣的孩子給予幫助,因此「亞成鳥計畫」誕生,也讓登山學校揹負起更重要的意義,他們設計四天的登山課程,讓每一位孩子都有對應的一位志工照料,讓長期缺乏關愛與鼓勵的孩子有更多陪伴與對待。然而這美好的計畫一開始卻遭遇到不知道上哪去找到適合的孩子的窘狀,幾經波折,花了許多時間與各單位深入溝通後,終於找到長期穩定的安置機構合作。

在安置家園單位的互助下,開始慢慢開展在山林間的野地教育。                                                                                                                                                                                                                             圖片提供/台灣登山生態學校

在四天的登山課程中,設計許多隱藏的巧思與深意;首先,四天的裝備、糧食都是大家分工背上山,過程中孩子走不動了、團隊裡有人發脾氣、吵架,專業的登山輔導員會帶領孩子們一起討論解決方式,傾聽他們的聲音,也讓孩子們之間可以釋出溫暖、主動幫忙其他人背負重擔等。「在登山的環境,某程度會聽到身體的聲音,不管是抱怨、高興、疲累,行走的過程會有機會看到這部分。」 

他們會在山上教導他們如何炊煮、搭營、分工,「學習對孩子們的意義變得非常重大,那是一種關乎生存的即學立用,與山下的課本完全不同,真實的經歷讓學習變得非常快速、直接。」最重要的意涵是,「當他們完成時,那極大的成就感將永遠跟著他們。」那是與過往生命歷程經常被長期否定截然不同。透過課程設計、引導,會讓孩子們看得更清楚、如何靠自己站起來,目的是讓他們能在未來生命旅途中,獨立、站起、展翅。 

專挑人煙稀少的山徑,從中深刻體會獨立與互相陪伴

「整座山就是他們的教室;而大自然,變成為另一個最自然、也最深奧的學校。」在這過程中,孩子經歷獨行、團隊互動、回到自己的內在;也同時,感受到大人是陪伴著他們,與他們經歷一樣的歷程,成為共同的團隊,一起進、一起出,沒有長幼之分。「野地教育的課程是一個流,發生什麼、應對什麼,完全即興教學。」

圖片提供/台灣登山生態學校 
在協會內部的安全委員討論評估風險下,選擇人煙稀少但卻安全的路徑。                                   圖片提供/台灣登山生態學校

貞秀說,比起百岳,她更喜歡帶領孩子走人煙稀少的山路,「台灣很多中級山位於多雨的雲霧帶,植被生長茂密,路徑只要一段時間無人造訪,便很容易被雜草掩蓋不清晰,自然就會需要孩子更專心地回到當下,發揮團隊一起合作。」在協會內部的安全委員討論評估風險下,選擇人煙稀少卻安全的山徑,單純與山面對面,有時真的得拿出指北針,伴著動物的叫聲前行,與自然的關係非常貼近。

在山上,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沒有那麼清楚、溫暖而接近;晚上生火,大家圍坐在火靜默,捨不得睡去,那氛圍神迷而迷人。「我們帶著這群孩子經歷那不曾與人、與大人之間有過的情感流動。像是朋友一同冒險、一起陪著他們,一起走過人煙稀少的人生珍貴路徑。」



陳貞秀

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秘書長、亞成鳥計畫計畫召集人。自認為爬山改變她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生活,搬到鄉下後實踐孩子可以自己走路上下學的步調,講起孩子們眼中發出光芒,她期望小小協會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志工及捐款行列。